ddj7

上海: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推进海上风电和“光伏+”

发布时间:2022-11-15 12:22:18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   阅读量:17351   
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 > 正文

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国家关于二氧化碳排放高峰碳中和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海市委市政府最近几天印发了《上海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二氧化碳排放高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二氧化碳排放高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明确了二氧化碳排放高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

一,我们面临的形势

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和一致行动上海肩负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的重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高水平推进双碳工作,是上海义不容辞的使命

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目标,上海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压力挑战一方面,上海一直高度重视节能低碳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市长龚正为组长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领导小组,在推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10年以来,上海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减排超过50%,上海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在全国前列水平同时,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上,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在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机遇和优势另一方面,上海的城市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能源和产业结构仍处于转型之中,非化石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因此,上海碳中和及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目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总体考虑

将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确处理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长期与近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入贯彻国家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硬任务。

一是发挥双碳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导向,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大双碳工作力度,更好引领和推动城市绿色转型,走出一条更加高效优质的发展之路

二是增强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战略规划和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我市科技,金融等要素的资源聚集优势,打造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样本和标杆,为国家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科学把握减碳的力度和节奏加大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降碳增效,加快布局和实施一批二氧化碳排放高峰期重大碳中和项目同时,要统筹碳减排和安全,坚持先进步后突破,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第四,坚持政府和有效市场并重一方面,加强统筹协调,细化目标责任,落实督导考核,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和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有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制定《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全面落实国家要求对标国家部署安排,紧密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确保国家要求的目标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提出具有上海特色的实施路径和重点二是远近结合,各有侧重《实施意见》围绕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城市碳中和中长期规划指导,把握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问题,明确2025年,2030年,2060年总体目标,提出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措施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主要围绕2030年前实现峰值,明确了各领域主要目标指标和关键路径措施三是坚持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聚焦重点举措,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主体,紧紧围绕我市如期实现两碳目标,确定各项目标,措施和行动路径

三。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是我市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明确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碳中和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到2025年,我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0%,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确保国家目标的完成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5%,森林覆盖率达到2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确保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8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脱碳,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二是提出在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推进碳中和的路径措施一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城市布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二是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大力度培育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三是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重控制,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四是加快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汽车,积极引导绿色低碳出行五是要提高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方式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化建筑能源消费结构六是要加强绿色低碳重大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第七,继续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8.要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绿色贸易,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9.要完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统计监测体系,加强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加快完善标准核算体系,增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统计监测能力

三是强化政策保障机制从投资,绿色金融,金融价格,市场四个方面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四。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是全市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工作的具体施工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确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目标和相关指标提出要确保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同时明确了十四五和十五期间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的发展目标,以及节能降碳的具体量化指标

二是重点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十大行动,包括:

1.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推进海上风电和光伏+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对市外大型非化石能源基地建设的支持,加快推进外电入沪项目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适合特大城市的新型电力体系

2.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深化节能精细化管理,将增加值能耗水平作为规划布局,项目引进,土地出让的重要门槛指标实施基础设施,重点园区,重点行业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进重点耗能设备节能增效,加强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

3.行动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加快产业结构,布局和工艺流程优化升级,推进高桥,吴泾等重点区域整体改造,推动钢铁行业,石化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见顶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进一步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4.城乡建设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加快提升建筑节能水平,大力优化建筑能耗结构,推广太阳能建筑组装一体化

5.交通运输中的绿色低碳行动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工具和能源消费的低碳转型,加大传统燃油汽车的低碳替代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

6.循环经济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以减量化,资源化,资源化理念为指导,加快建设覆盖城市各类固体废物的回收体系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循环型社会,推进建筑领域循环发展,促进循环农业发展,不断加强产业和区域协调处置利用

7.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碳汇等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关键技术,不断提高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能力设立支撑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城市的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安排一批基础研究项目,加大创新力度,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重大示范工程

8.巩固和提高碳汇能力的行动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推进绿地,林地,海洋,湿地一体化发展,优化布局体系,实施千园计划,巩固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增强海洋和湿地系统固碳能力

9.绿色低碳国家行动要努力增强全民节约低碳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的消费理念,全面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

10.绿色低碳区域行动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深入推进各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支持崇明岛,宝武集团开展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一岛一企试点示范,推进临港新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五大新城等重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示范引导

三是加强对外合作,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积极开展绿色经贸合作,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经济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加强统筹协调,责任落实,监督考核

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狠抓落实,加快探索适合特大城市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全国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频道精选

667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本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

同花顺经济网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Copyright©2011-   news.httzkg.cn   All Rights Reserved